close

20200804一日製茶師 心得分享

文/許國昌

 

緣起

本次活動是由Line社群中得知,當日準時上網報名時,第一梯次已額滿,第二梯次僅存3個名額,可見本活動報名踴躍,足以用秒殺形容,還好及時報上,倍感幸運!

序幕

活動前一天受颱風外圍環流造成大雨,還擔心會影響課程,所幸隔日一早雨過天晴,是個製茶的好日子。

活動首先播放余淑萍老師的台北女兒茶短片,描述承傳茶莊家業的故事,最令人感動的是:年青的她願意繼承家業,並採取對土地最適合的方式,不灑農藥,部施肥,用人力來除草,希望每一口茶香,都對健康没負擔,讓大家品嚐一口好茶!

 

採茶菁

戴上斗笠及腰纏茶籠後出發採茶,這次採的茶樹是金萱(台茶12號) ,我們要取一心二葉的茶菁,還好天空作美没有太曬,採完專為我們準備的一片茶園後,返回製茶場稱重及進行日光萎凋稱重前三名由製茶師余福壽頒獎,我採的茶菁只有158克,並未入選。

日光萎凋

在進行日光萎凋時,余欽明老師傳告知今天採的茶葉可帶回家自製白茶,茶葉不是愈大或愈重為佳,而是要摘取一心二葉的小嫩芽;日光萎凋5-10分鐘後,返回屋裡進行室內萎凋。

揉捻

在室內萎凋後進行揉捻,因時間因素,製茶師選取昨日已事先完成室內萎凋的茶業來教導揉捻,揉捻時間約1-2小時,最終使茶汁釋出,茶葉成條索狀;同組何大哥告知,因為我們今天要作的紅茶為全發醱酵茶,所以可大力揉捻,若是包種茶揉捻力道則較輕,完成後靜置3-4小時,再進行烘乾。

品茶

 

下午課程首先由林政毅品茶師教導品茶,介紹茶樹種類及製茶工法,依發酵程度不同工序分為綠茶、包種茶、金萱烏龍、東方美人、鐵觀音及紅茶等…. 他帶來五種茶請我們品嚐及鑑別,最終我僅依茶色勉強分辨出碧螺春綠茶、金萱烏龍及鐵觀音,桂花美人及包種弄錯,對於茶香及茶味的分別,顯然不及格。

 

茶點製作

 

品茶完後,接著就是茶點製作,今天製作的是桂花綠豆糕,老師事先已把綠豆仁蒸熟,我們只是把糖、油、桂花加入攪拌及碾碎,最後揑成小球,用模型壓出成型,我的技術不佳按壓之圖案幾不成型,不過品嚐後淡雅桂花香,又過於甜膩,十分可口!

 

茶山導覽

 

品茶吃完茶點,接著由大坑文化產業協會黃怡明理事長為我們進行南港茶山導覽,他詳述包種茶起源是由王水錦及魏靜時二位茶師,在1885年左右研發出自然清香製法為了與用花薰香方式製作之包花茶作區別,故名包種茶。日據時代廣為宣傳,成為日後自然清香製茶的標準;除茶香外,茶山上尚有煤礦、余家土塊厝、鹿窟事件紀念碑及聞名的總鋪師可導遊解說;聽理事長說得津津有味,可惜時間有限,期待下次有緣再聽他講古論今!

 

茶葉乾燥

 

早上經揉捻成條狀的茶葉在靜置發酵後,進入最後乾燥烘乾的製程,余老師傅親自示範操作半自動烘乾機.每批茶葉須經過7-8道烘乾處理,並重復2-3次過程,直至烘乾至適當為止,操作時還必須時時作記號以免弄錯。總之 , 整個製茶程序是須要人工且耗時費力的工作。

終曲

 

在完成乾燥製程後,工作人員幫大家把烘乾的紅茶進行分裝打包的作業,並依序唱名分送給大家,此外還額外贈送一包”台灣南港·包種茶原鄉”的茶葉,讓大家收穫滿滿,不虛此行!

感謝所有授課老師及工作人員的辛勞,因為您們的努力,讓我們入寶山滿載而歸!在此回饋些小小的建議:1.南港茶山人文自然景色豐富,應多向市政府申請經費,廣為行銷,多辦活動,以吸引人潮;2.推廣不灑農藥、不施化學肥,用人力來除草的天然栽種方式,取得有機茶葉相關認證,並提昇茶葉品質,以拓展國內或海外市場;3.透過教育方式如社區大學或中小學課外活動,讓年青一代及在地民眾知道南港是” 包種茶的原鄉”的光榮歷史,吸引年青人願意承接家業,發揚南港包種茶文化!

 

P1019055.JPG

DSC01095.JPG

DSC01121.JPG

P1019098.JPG

P101912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與茶相約在~貓空~ 的頭像
    與茶相約在~貓空~

    2021 與茶相約在貓空 x 南港找茶趣 品茶玩味的感官教室

    與茶相約在~貓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